“Șezătoare——法加拉什之乡传统聚会” 2025年宁波国际文化博览会及北京分展览

法加拉什之乡(Țara Făgărașului)位于罗马尼亚中部喀尔巴阡山脚下,是一个生机盎然、拥有丰富民族志的区域,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这里富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强调的核心价值:口述历史及其传达、表演艺术、季节性仪式与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

法加拉什之乡的遗产不仅存于博物馆中,更深植于当地人的生活之中——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穿戴于身的服饰,通过歌曲与节日庆典的表达,通过季节性烹饪仪式的呈现,特别是在那些仍保有强烈文化认同与习惯延续性的乡村中。

“Șezătoare”(传统聚会)是这一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形式之一,是一种融合了讲故事、歌唱、刺绣与社交仪式的传统社区活动。本次展览致敬“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Boresele din Drăguș)这一被视为“活人类瑰宝”的群体,她们是社区审美与精神财富的体现与传承者。

公众将有机会深入了解“ie”——罗马尼亚传统刺绣衬衫,该服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与其相伴的传统刺绣元素、民间音乐与诗歌、圣像艺术等。法加拉什因此不再是过去的历史遗迹,而是一块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空间,传统在这里不断生成意义、美感与韧性,以回应这个持续变化的世界。

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受邀参加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展会之一——2025年宁波中东欧国际文化博览会(CEE Cultural Expo),展期为5月22日至25日。今年展会的主题聚焦“文化与旅游”。2023年,ICR北京展台取得巨大成功并在中国公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并获得媒体高度关注。以此为契机,我们提议在宁波与北京两地举办“Șezătoare——法加拉什之乡传统晚聚”展览。

本次活动将以“Ie”传统衬衫及由艺术家拉卢卡·尤尔科万、玛丽亚娜·内亚库及“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创作的传统手工艺品为核心展览内容。同时还包括罗马尼亚传统舞蹈与音乐表演、创意与刺绣工坊,以及民族志与纪录片的放映。此外,展览还将通过来自法加拉什地区的纪念品与旅游影像,以及女性工艺师创作的风格化传统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展示内容。

拉卢卡·尤尔科万(Raluca Jurcovan)——“法加拉什之乡传统聚会(Șezătoare)”项目的协调人(该项目将亮相2025年宁波国际文化博览会及北京展览),是一位传统文化与玻璃圣像绘画工艺的守护者。她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罗马尼亚传统艺术的研究者、纪录片导演和多部纪录片的作者。作为一所电影大学的毕业生,她将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转化为真正的文化财富,专注于玻璃圣像绘画与传统刺绣艺术。她继承着家族世系根植于罗马尼亚传统的民族志精神,延续了其曾祖母拉菲拉·尤尔科万(Rafira Jurcovan)的技艺——这位来自德拉古什的著名女织工,其技法曾于1929年被迪米特列·古斯蒂(Dimitrie Gusti)及其研究团队记录。拉卢卡的艺术与研究活动促成了一系列展览与文化活动,其主要活动与罗马尼亚国家农民博物馆及法加拉什之乡“瓦列尔·利特拉特”博物馆(Valer Literat)合作举办。在创作中,她以各民族志区域独有的构图与色彩语言为基础,对古老图案进行现代化的再诠释。她曾参加多场国内外重要展览,展出场所包括布加勒斯特国家剧院、雅西“摩尔多瓦”国家博物馆群、阿尔巴尤利亚的Museikon博物馆,以及在疫情期间由Museikon在线举办的国际展览《Here Coming Thyself》。她在圣像绘画领域的贡献亦备受认可,在由罗马尼亚东正教宗主教署与迪米特列·古斯蒂国家村落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全国比赛“东正教圣像——信仰之光”中获得第五名。除艺术创作之外,拉卢卡还是“村落火塘 Șezătoare Vatra Satului”社区的组织者,致力于推广缝纫与织布传统,并组织诸如《村落火塘——遗产的复兴》(2023)及《统一的晚聚》(2023)等示范性展览和交流活动。她的作品亦在如锡比乌ASTRA博物馆举办的《IA Aievea》(并于日本巡展)及特兰西瓦尼亚民族博物馆的《原创与复兴》等重要展览中亮相,展现出强烈的文化根基与艺术感染力。

玛丽亚娜·内亚库(Mariana Neacșu)——织绣工艺的传承人与传统艺术的守护者。玛丽亚娜·内亚库是“村落火塘(Șezătoare Vatra Satului)”社区的协调人,曾组织多场传统聚会与示范性展览活动,如《乡土家园——遗产的重生》(2023)和《统一的聚会》(2023)。作为传统纺织与刺绣艺术领域享有盛誉的工艺师,玛丽亚娜·内亚库在复兴这一古老技艺方面拥有十余年经验。她是“村落火塘”社区和“缝之所爱”(Drag de Cusut)工作坊的创始人,致力于通过创作传统布料、肩饰(altițe)、毛巾(ștergare)以及其他罗马尼亚民间服饰的代表性元素,推广传统工艺。她曾组织并参与众多享有声望的国内外展览,包括在法加拉什古堡、罗马尼亚农民国家博物馆,以及各类教育与文化机构举办的展览,积极推动罗马尼亚纺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上述努力,玛丽亚娜·内亚库在活化传统文化、强化下一代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拉古什“迪米特列·古斯蒂”妇女艺人团体(Boresele din Drăguș “Dimitrie Gusti”)

该团体由大约14位女性组成,年龄在46至74岁之间。在德拉古什方言中,“boreasă”是一种亲昵的称呼,源自“boieroaica mea”(我尊贵的女士)的缩略形式。这些妇女居住在村庄的祖居之地,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至今仍传承着德拉古什的民间文化要素,包括:当地民歌、民间舞蹈、传统风俗,尤其是通过制作“ie”传统刺绣衬衫、围裙(șurț)、手工织毯(părturici)和刺绣马甲(cheptăreluțe)等民间工艺来延续手工艺术传统。她们是延续古老民俗的传承者,积极参与“Șezătoare”(传统聚会)、“权杖仪式”(Buzdugan)以及传统婚礼等民间仪式。德拉古什的妇女艺人们还活跃于本地和国家级的文化活动中,如“罗马尼亚传统衬衫日”(Ziua Iei)、“回归故里”(Acasă la origini)、布加勒斯特村庄博物馆日(Ziua Muzeului Satului)、“乡村之魂”民俗节(Festivalul Sufletul satului)等。出席本次活动的德拉古什妇女代表为:拉库·玛丽亚(Racu Maria), 安娜·福戈罗什(Ana Fogoroș), 玛丽亚·盖尔曼(Maria Gherman),安娜·博贝卡(Ana Bobeica)。

在宁波和北京举行的“法加拉什之乡传统聚会”活动中将放映以下三部民族志纪录片:

1. 影片《法加拉什——天空敞开的土地:玻璃圣像——精神支柱与力量》(2016年,拉卢卡·尤尔科万导演)呈现了罗马尼亚中部重要绘画中心的玻璃圣像作品,以及那些创作它们的无名画匠。影片探讨了这些圣像在艰难时期如何成为罗马尼亚农民精神支柱的来源。影片献给所有曾绘制这些圣像的人,并强调这样一个观念:无论玻璃圣像诞生于何地、何时,它们凭借鲜亮而明丽的色彩,长期以来为信仰者带来慰藉。在乡村世界中,这些圣像仿佛是映照天国的一块玻璃碎片,给予人们对神圣世界的片刻凝视。

2. 影片《法加拉什——天空敞开的土地:美丽的身影——法加拉什服饰》(2022年,康斯坦丁·保恩导演, 拉卢卡·尤尔科万编剧)展现了奥尔特地区传统服饰的演变历程及其所受到的不同时代影响,传达了关于维护国家认同的深刻理念。作为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基本要素,传统服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祖先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社会活动的直接线索,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创造力、信仰及其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不仅关注服饰的制作与工艺技术或材料的多样性,更注重服饰中蕴含的象征意义。通过针线绣制的图案或在传统织机上织入的纹样,他们将深层的象征符号融入服装之中——使穿戴者成为整个宇宙象征意义的承载者。法加拉什地区传统服饰的整体特征体现了那些居住在高山与奥尔特河之间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性格特质。所有服饰皆以耐用、持久为本。在法加拉什的各个区域,传统服装至今仍被保存,基本维持原貌而未有重大变化。

3. 影片《遗产——德拉古什的圣像画师》(2015年,拉卢卡·尤尔科万导演)讲述了一位圣像画师走进德拉古什这一民族志村落的旅程,追随迪米特列·古斯蒂(Dimitrie Gusti)的脚步,探寻罗马尼亚乡村传统社会的精神世界。以“罗马尼亚乡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亦在发生变迁”为前提,迪米特列·古斯蒂力图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职业结构、传统仪式与民族志等多重维度全景式记录德拉古什的现实。由此,德拉古什成为罗马尼亚唯一一个其历史面貌被完整地记录在胶片中的村庄——这是一份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影片传达了一个深刻的责任意识信息: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财富,它更是一项伦理的、社会的、本质性的责任,对我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换言之,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的“穹顶”之下,而这一穹顶必须得到保存与传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在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展位,观众将欣赏到由“迪米特列·古斯蒂”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Boresele “Dimitrie Gusti” din Drăguș)制作的传统艺术品与手工艺纪念品,其中包括罗马尼亚传统民族服饰、ie刺绣衬衫、传统帽子、头巾(marame)、刺绣工艺品与手工毛巾等。展位将以来自罗马尼亚法加拉什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进行装饰。宁波文化博览会是中国宁波市一年一度举办的重要文化活动。宁波不仅是工业重镇,也是高等教育与科研中心,拥有多所先进研究机构。该博览会以推广国际多元文化为宗旨,内容丰富,涵盖艺术展览、舞蹈与音乐表演、传统手工展示、武术示范、书法比赛及其他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展会在专门打造的文化展览园区内举行,是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节庆之一,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及国际社会的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体验。

民间传说是罗马尼亚文化认同的基本表达形式,是塑造民族意识的祖先精神的重要参照。将法加拉什地区的“Șezătoare”(传统聚会)带到中国宁波和北京,不仅是对文化的保护行为,更是对构成我们非物质遗产核心的真实价值的再次确认。通过对罗马尼亚传统习俗的展示与探索,中国观众将得以进入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文化世界,在这里,法加拉什地区的审美品味、视觉表现、道德理念、精神追求与艺术价值将得到充分呈现。通过诗歌、歌声以及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所展现的传统服饰,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审美维度,更彰显了罗马尼亚乡村的精神气质,唤醒了集体记忆,并重申了深植于传统之中的文化连续性。

活动日程安排

一、宁波站活动安排(5月20日–25日)

5月20日
抵达北京,转机前往宁波。

5月21日
罗马尼亚展位布展与准备工作。


5月22日 –第一天
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展位开幕式(宁波)
主题:“法加拉什之乡传统聚会(Șezătoare)”

  • 来自德拉古什村的妇女艺人团体Boresele表演传统聚会
  • 文化遗产展览:罗马尼亚传统纺织品
  • 纪录片《法加拉什——天空敞开的土地:美丽的身影——法加拉什服饰》放映,导演:拉卢卡·尤尔科万
  • 玛丽亚娜·内亚库(Mariana Neacșu)介绍传统刺绣与缝制作品


5月23日 –第二天

  • “法加拉什聚会”:拉卢卡·尤尔科万、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共同展示(民歌、舞蹈、呼号、刺绣)
  • “缝之所爱”互动工作坊,由玛丽亚娜·内亚库主持 ——罗马尼亚传统工艺入门介绍:布料、肩饰(altițe)、毛巾(ștergare)及民间服饰制作


5月24日 –第三天

  • “法加拉什聚会”:玛丽亚娜·内亚库、拉卢卡·尤尔科万与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共同展示(民歌、舞蹈、呼号、刺绣)
  • 纪录片《遗产——德拉古什的圣像画师》放映,导演:拉卢卡·尤尔科万


5月25日 –第四天
展览闭幕日

  • “法加拉什聚会”: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展示(民歌、舞蹈、呼号、刺绣)
  • 拉卢卡·尤尔科万主讲:“罗马尼亚传统衬衫中的永恒符号”
  • 玛丽亚娜·内亚库主讲:“罗马尼亚工艺:从棉线到传统衬衫的旅程”


二、北京站活动安排(5月26日–31日)

5月26日
返回北京

5月27日
在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筹备“法加拉什聚会”主题展览

5月28日
电影之夜:《法加拉什——天空敞开的土地:玻璃圣像画——精神支柱与力量》

5月29日
“法加拉什聚会”展览开幕式

  • 展出来自法加拉什地区博物馆与艺术家拉卢卡·尤尔科万个人档案的影像与照片复制品
  • 展示传统工艺与民族服饰
  • 德拉古什妇女艺人团体艺术表演

5月30日

  • “缝之所爱”刺绣工作坊,主持人:玛丽亚娜·内亚库
  • 纪录片《法加拉什——天空敞开的土地:美丽的身影——法加拉什服饰》放映,导演:拉卢卡·尤尔科万

5月31日
返回布加勒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