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至25日,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ICR Beijing)参加了在宁波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今年主题为“中东欧文化与旅游的魅力”,这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文化展览博览之一。ICR北京今年在宁波文化博览会和北京(5月19–31日)推出了“法加拉什之地的Șezătoare”,通过丰富的歌曲、舞蹈、习俗和法加拉什民俗服饰节目,辅以讲座、缝纫与圣像绘画工作坊,以及民族志电影放映,推广活的文化遗产。活动对中国观众产生了特别的影响,吸引了大量观众,并赢得了主办方、政府部门、公众、大众传媒及中央电视台的赞赏。
在“法加拉什之地的Șezătoare”活动中,公众被邀请深入探索罗马尼亚最富有民族志色彩地区之一的文化遗产。展出了百年传统衬衫(ii)以及由艺术家Raluca Jurcovan和布加勒斯特șezătoare协调员Mariana Neacșu以“遗产”为题创作的当代再诠释作品。这些杰出作品还搭配了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的精选展示,以及来自Drăguș村的摄影档案展,以视觉方式重现了乡村生活与当地精神世界。焦点是来自Drăguș的“Dimitrie Gusti” borese 群体,他们是真正的本地传统守护者,为中国观众献上了真实的传统艺术时刻——一段活的人类宝藏:歌曲、诗篇、mustrături 和罗马尼亚舞蹈。
传承旧时șezători的参与精神,项目包括玻璃绘画(圣像)及手缝互动工作坊,给予观众亲身接触传统手艺的机会。整个活动还包括由Raluca Jurcovan和Constantin Păun制作的民族志纪录片放映,从艺术和人类学角度将法加拉什之地的乡村世界及罗马尼亚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置于情境中。
今年的博览会汇聚了来自中东欧14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马其顿等)的文化、旅游和商业代表团,斯洛伐克与斯洛文尼亚作为荣誉嘉宾,另有9个受邀国家(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的参展商参加。在博览会开幕式上出席的政府级官方嘉宾有:商贸副部长凌 吉(Ling Ji)、外交副部长华 春莹(Hua Chunying)、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蒋 瑜(Ms. Jiang Yu)、以及浙江、吉林和黑龙江省省长,还有其他国家的高级代表也参观了展会。驻华罗马尼亚大使马西姆阁下(H.E. Dan Horia Maxim)也出席了该活动,参观了罗马尼亚文化展台,对ICR北京在宁波所做的项目表示赞赏,并参加了官方开幕及Drăguș borese 的压轴演出。
第一天——罗马尼亚展位开幕,汇聚了中国和欧洲的官员,地点设在一个致力于活态文化遗产的空间中。公众通过以下方式了解了德拉古什村的文化:与来自德拉古什的“迪米特里·古斯蒂”Borese 团体共同参与表演性的聚会;由 Raluca Jurcovan 和 Mariana Neacșu 策划的纺织展览《遗产》;以及由 Păun 和 Jurcovan 联合制作的电影《法格拉什服饰》,为传统服饰提供了诗意的解读。该展位成为博览会中的多元文化地标。
第二天——专注于教育交流和旅游推广。Mariana Neacșu 主持了“缝纫之爱”工坊;Andreea‑Ema Stoian(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北京分部)在中东欧国家高校参访活动中做了关于罗马尼亚高校和文化的介绍。在主舞台上,德拉古什的 Borese 团体带来了原汁原味的艺术演出。大使 Dan Horia Maxim 到访展位,并对项目的真实性表示赞赏。
第三天——项目继续进行,由“迪米特里·古斯蒂”Borese 团体、Raluca Jurcovan 和 Mariana Neacșu 共同呈现了表演时刻:歌曲、舞蹈、民间服饰和现场刺绣。放映了纪录片《遗产——德拉古什的圣像画家》,唤起了乡村精神和工艺之美。展位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国际媒体关注。
第四天——观展人数最多的一天,标志着展览的闭幕。Raluca Jurcovan 发表了关于“罗马尼亚女衫中的永恒符号”的演讲;德拉古什的 Borese 团体进行了最后一场舞蹈、“mustrături”(责问歌)和刺绣的表演。Mariana Neacșu 以“从棉线到传统女衫”的演示作结,展示了手工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深刻联系。
Raluca Jurcovan 是宁波和北京聚会项目的协调人,是传统的守护者以及玻璃圣像画技艺的传承人,她是一位艺术家、罗马尼亚传统艺术研究者、纪录片导演和多部纪录片的作者。她继承了一个深深扎根于罗马尼亚民族志遗产的家族传统,继续着她的曾祖母 Rafira Jurcovan 的手工艺——这位来自德拉古什的著名织工的技艺曾于1929年被 Dimitrie Gusti 和他的研究团队记录下来。她的艺术和研究活动通过与罗马尼亚农民国家博物馆和“瓦莱尔·利特拉特”法格拉什之地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得以实现。在她的创作中,她对古老图案进行再诠释,保留了各民族志区域特有的构图和色彩元素。她曾参与众多国内外展览,在布加勒斯特国家剧院、雅西“摩尔多瓦国家博物馆群”、阿尔巴尤利亚的 Museikon 等场所展示作品,也曾在 Museikon 疫情期间举办的线上国际活动“Here Coming Thyself”中亮相。她的作品曾出现在如“真实的女衫(IA Aievea)”(在锡比乌 ASTRA 博物馆举办并赴日本巡展)及特兰西瓦尼亚民族志博物馆的“原创与复兴”等标志性展览中。
Mariana Neacșu 是一位民间艺人,是编织和民间刺绣传统的守护者,她是“村舍聚会(Șezătoare Vatra Satului)”社区的协调人,组织聚会和示范性展览,如“村舍聚会——遗产的复兴”(2023)和“团结聚会(Șezătoarea Unirii)”(2023)。
“迪米特里·古斯蒂”德拉古什 Borese 团体由大约14位 Borese 成员组成,年龄介于74岁至46岁之间。“Boreasă”是德拉古什特有的亲昵称呼,意为“我的女士”。该团体的妇女居住于村庄核心区域,是传统的守护者,延续了德拉古什的民歌、舞蹈、特有习俗,尤其是制作女衫(ii)、围裙、披肩和背心等民间服饰的艺术。她们是古老民间习俗的承载者:聚会(șezătoare)、Buzdugan 和婚礼仪式。德拉古什的 Borese 团体参加地方和国家级的文化活动,如罗马尼亚女衫节、“回归源头”、布加勒斯特乡村博物馆日、“村庄之魂”节等。参与宁波和北京活动的 Borese 成员有:Racu Maria、Ana Fogoroș、Maria Gherman、Ana Bobeica。
在聚会期间,向公众放映了三部民族志纪录片:
《法格拉什之地——开阔天空之地:奇妙外观——法格拉什服饰》(2022,导演 Constantin Păun)呈现了奥尔特河之地传统服饰的演变及其所受的当代影响,传达了保护民族认同的信息。法格拉什服饰的整体特征反映了生活在山脊与奥尔特河之间居民的生活与性格。通过用针线在布上排列的符号,或在织机上敲击而形成的图案,使传统服饰蕴含深刻意义,穿戴者仿佛身披整个宇宙。这种传统服饰至今仍在法格拉什地区完整保留,几乎未被改变。
《遗产——德拉古什的圣像画家:Raluca Jurcovan》(2015,导演 Raluca Jurcovan)讲述了德拉古什民族志村落中一位圣像画家的故事,追随着 Dimitrie Gusti 的足迹以及村庄的传统世界。从罗马尼亚村庄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发生变化的前提出发,Dimitrie Gusti 希望全面记录德拉古什的现实:社会生活、风俗、职业、道德、民族志。因此,德拉古什成为罗马尼亚唯一一个其历史被完整保存在影像中的村落。这部纪录片向我们传递了强烈的责任信息:遗产不仅是自豪,更是道义和社会责任,是我们文明发展的定义性因素。
《法格拉什之地——开阔天空之地:玻璃圣像——支柱与力量》(2016,导演 Raluca Jurcovan)展现了来自罗马尼亚中部几个重要绘画中心的玻璃圣像以及那些无名圣像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它们在困难时期如何为罗马尼亚农民提供精神支撑。
在传统艺术和纪念品展位,展出了由 Mariana Neacșu(“缝纫之爱”)和德拉古什“迪米特里·古斯蒂”Borese 团体创作的罗马尼亚传统服饰、女衫、帽子和小型纪念品(头巾、刺绣、餐巾等)。展位布置有来自罗马尼亚法格拉什之地的自然风景。
宁波国际文化博览会是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CEEC)之间文化和经济对话最重要的平台之一。该活动每两年在中国东部经济与高校重镇宁波举办,汇聚了来自14个中东欧国家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参展者,内容涵盖丰富的文化和商业活动。该活动每年吸引数万名中外观众,持续加强其作为国际文化与经济交流关键平台的角色。
在宁波和北京举办的“法格拉什之地的聚会”活动推广了罗马尼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罗马尼亚风俗与传统、罗马尼亚村庄的精神风貌——激活了集体记忆,并重申了深植于传统之中的文化连续性。
所有活动广受欢迎:宁波文化博览会的观众超过30万人次,包括中外观众;北京现场参与人数超过70人,还有数百次线上和电视观看次数。